吳觀麟 (Tony Ng)
或者,從一幅畫的風格大抵可以看到畫家的性格。自小便對石頭產生感情的吳觀麟,曾經繪畫出無數以山石為題的水墨佳作,藉此表達他的個人思想和感覺。在過去二十年來,他不斷鑽研新的水墨技法,同時以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融入中國傳統水墨之中、創造出獨特的個人創作風格,他的水墨山石畫既給人一種沉鬱而又蒼涼的感覺,同時亦帶給觀眾一種心靈上的寂靜。他的作品多見石縫縱橫交錯,充斥著一種冷峻的感覺,令觀賞者產生一股強烈的視覺張力,而畫面也反映出一個藝術家孤獨探索和面對冷酷現實洗練的內心世界。
然而,吳觀麟跟大部分本地藝術工作者一樣,追夢的路途絕不平坦。
因為受到一位少年時代的莫逆之交阿榮的的啟蒙,吳觀麟愛上了繪畫,只要有一點空餘時間,他便會「孖住」阿榮參觀大會堂藝術館和各大書局所舉辦的大小畫展,他們也會互相研究繪畫技巧。後來出來社會做事,即使薪金不高,吳觀麟依然會花一點錢買些顏料和畫具,然後在他山谷村家門外的走廊作畫,有時更會吸引到鄰居圍觀。他特別喜愛繪畫山石,因為石上不同的色彩及紋理會刺激起他的創作靈感,而他也漸漸養成了收集和賞石的習慣。
為了增進自己的繪畫方面的技巧和知識,吳觀麟報讀了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舉辦的水墨畫文憑課程。課程由金加倫老師、劉欽楝老師等主講,正值當時是由前畫壇大師呂壽琨先生及「一畫會」等人推動「新水墨」浪潮的巔峰,金老師和劉老師這些「有心人」也希望藉著培育出一批對水墨畫有興趣、有熱誠的新力軍。課程內容有傳統工筆、寫意、學術料、歷代畫論,同時老師也容許學生旁聽其他文化文憑課程,如岑逸飛老師主講的中國哲學等,這讓吳觀麟對中國的思想及藝術理念有更全面的理解。
1983年,吳觀麟與阿榮膽粗粗地參加了當時香港藝術界的一大盛事 — 香港藝術雙年展。兩個人糊里糊塗各自拿了一件作品去參展,出乎意料之外,兩位好朋友的作品竟然都同時入選,吳觀麟的作品更被挑選編印在場刊內。當時的老師更笑說:「未畢業巳入選,你不用再來上堂啦!」至於「死黨」阿榮,則在提交作品後隨即跟家人移民美國。
雙年展後,香港藝術館希望收購吳觀麟的入選作品,年輕的他於是先問姐姐的意見,姐姐跟他說:「你的畫是用白畫紙畫的,而紙張很快便會變黃,你還是趁早賣給他們吧!」最後香港藝術館便以港幣一千元收購了吳觀麟的畫作。「我當時真不知道原來入選香港雙年展對一個畫家來說是如此重大意義。對我來說,除了對自己的畫作有一個肯定外,能夠與自己的好友一起入選實在是很有意思。」吳觀麟笑著回憶。
修讀校外課程期間,吳觀麟每逢週末都會到大會堂藝術館聽講座。譚志成先生是當年香港藝術館館長,每個週末會舉辦各類藝術講座,兩小時的講座圍繞陶瓷、繪畫、音樂、文化等不同藝術領域。遇上自己有興趣的課題、吳觀麟會再到圖書館繼續搜尋資料,對吳觀麟來說,這些都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對他未來的藝術創作路打好根基。身為課堂班長的他,每星期上課時他也會向同學匯報和推介不同畫展呢。
因為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吳觀麟更毅然辭退原來工作,轉到一間鑲嵌畫框的公司做學徒,當時他的想法很單純,只因他希望看到更多真跡原創書畫。「當時我還是學徒,這種學習方式是很充實的日子。」吳觀麟回味著。
在往後的十多年日子裡,吳觀麟的生活絕不易過。他曾經成立了自己的裝裱公司,每天除了要應付客人的不同要求外,收入的不穩定也令家庭經濟構成壓力。日子雖然艱苦,但他從沒有輕言放棄。經過一番努力後,他終於成功得到認同。在1994年的藝術雙年展裡,當局頒發了一個市政局大獎給他,香港藝術館和貿易發展局更不時會邀請他的作品參展。近年來,他開始了教畫的生涯,在港大校外課程部、CO1等不同學術機構教授水墨畫。連一些五星級酒店和以藝術打造的大型商場,都有委托他製作一些裝置藝術。抱著孜孜不倦的精神,由去年開始吳觀麟修讀了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藝術碩士課程,從中他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啟發,對他的藝術創作獲益不少。
回首過去,吳觀麟認為自己很幸運,很多前輩畫家籌備畫展都會邀請他參與,由於他的鑲畫技巧愈來愈專業,很多時負責展場裝畫等雜務都會交由他一手辦理。謙恭的吳繼續說:「我很幸運,新水墨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得很興盛,我正好能趕上在這個時刻加入成為一份子,接著畫壇出現了一批由外國回來的畫家,推動著西方表現主義等新浪潮運動。這時新水墨便開始沉寂起來,直到九十年代末,石家豪的工筆人物繪畫出現,水墨才再次興起。」
對於香港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辦視覺藝術課程,培育了很多新進藝術家,吳觀麟認為是好事,他希望畫壇能做到百花齊放。